中国食品安全杂志社主办

中国食品网

湖南怀化:芷江鸭带来振兴新愿景

2023-02-14 12:29:47来源: 中国食品报网

日前,本报记者一行走进湖南省怀化市芷江县民丰农牧实业有限公司芷江鸭养殖基地,只见成百上千只鸭子正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悠闲地嬉戏打闹。灰羽毛、褐翅尖、脖颈修长……这就是带领当地民众脱贫致富的芷江鸭。

1

再放眼望去整个养殖基地,一排排错落有致的鸭舍、一条条标准的消毒通道、一处处绿色田园式的养殖环境映入眼帘。然而,从以前的家庭式饲养,到如今的规模化养殖,再到带动当地村民致富,助力乡村振兴,芷江鸭走过了一程程艰辛而又不平凡的发展之路。

回乡,守住童年的记忆

“嘎嘎嘎……”正值饭点,芷江民丰农牧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绍发一边模仿着鸭叫声吸引鸭子过来,一边将簸箕筐里的饲料撒在水池边。闻声而来的鸭子一拥而上,争相抢食。

投喂完鸭子,张绍发放下手中的簸箕筐,站在一旁,观察着鸭子进食情况的同时,给记者说起了他的养鸭故事。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养芷江鸭是我们村里家家户户的必修课。”张绍发回忆,小时候,记忆里最深刻的画面,就是和父母一起喂鸭子,和乡亲们聊聊如何将鸭子养得更肥美。“那时候芷江鸭是每个家里‘创收’的重要渠道,也是逢年过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佳肴。鸭子养得好,脸上都有光。”

2

然而,随着张绍发这一代人的长大,为了养家糊口,许多农村里的年轻人不得不选择外出务工。慢慢地,养鸭的农户越来越少,张绍发记忆里的画面也在逐渐消逝。

“当时,我便产生了回乡养鸭的念头。”张绍发告诉记者,在外打拼的那些年,他去过许多地方,看到不少农村开始发展起了养殖业,搞得有声有色,让他羡慕不已。

于是,抱着守住农村老家养鸭记忆的这一初心,张绍发顶住全家反对的声音,辞去小有成就的事业,回乡成立了芷江民丰农牧实业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养鸭达人”。

但,想要靠着养鸭发展一番乡村大事业,哪有那么容易?为了省钱建造养鸭场,张绍发徒手开荒,双手伤痕累累;进出养鸭场没有水泥路,张绍发一人肩挑背扛建筑材料,每日来来回回无数遍;养好一群鸭更是至关重要,张绍发便不分昼夜参加专业培训,四处取经。

3

即便付出了这么多努力和汗水,刚起步的张绍发还是交了不少“学费”。“当时,我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鸭棚里捡死鸭子。”半路出家的张绍发因缺乏门路、买来的鸭苗品种不好、存活率低等原因,连着亏损了不少。在遭受接二连三的打击后,内心一向坚强的张绍发已难以扛住层层压力,脑海中渐渐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就在我要放弃的前夕,芷江县委、县政府派出专家组来到养殖基地,为我们提供专业指导,为我们精心挑选养育品种,为我们的发展方向出谋划策,给我带来持续干下去的动力和信心。”就这样,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张绍发的“养鸭之路”又重新燃起了新希望。

如今,张绍发的芷江鸭养殖基地逐渐步入正轨、形成规模,年出栏量达200万羽,占全县出栏量的60%。芷江民丰农牧实业有限公司也成为了一家集孵化、养殖、宰杀、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省级龙头企业,多年来稳坐湖南省最大“芷江鸭”养殖示范基地的交椅。

养鸭,迎来崭新的生活

夕阳西下,脱贫户龙裕湘忙完养殖基地琐碎的活,便走到基地内的水池旁,拿起一根长长的竹竿,准备将鸭子赶进鸭舍。

4

看到挥舞的竹竿,一群群吃饱喝足的小麻鸭,立马摇摇晃晃地随着驱赶的方向跑,不一会儿,就全部进入了鸭舍。确认好鸭子都赶了回来后,龙裕湘便关好鸭舍门,前往公司食堂吃晚饭。

在走去食堂的路上,记者便与龙裕湘聊了起来。“从小,我们家里就养芷江鸭,对于养鸭,我还是有点经验。”谈起龙裕湘擅长的工作,她马上便打开了话匣子。龙裕湘在芷江民丰农牧实业有限公司工作近四年了,主要负责养殖基地内的工作,从鸭苗饲养、成鸭出售,到饲料购置、防疫消毒等,龙裕湘得心应手。

然而在工作前,龙裕湘的生活还一度处于困境中。龙裕湘原是芷江镇七里桥村的贫困户,家就离养殖基地不远,也是当地出名的勤快人。但由于丈夫患病,龙裕湘家里的经济状况十分堪忧,几度付不起医药费,甚至家中两个孩子都差点退学。

5

张绍发在得知她的家庭情况后,便招聘她来基地务工,为她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现在,我的儿子已经完成学业,在外打工赚钱;我的女儿还在读书,而我正好在家附近工作,赚了钱的同时还能照顾到家里。我相信,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过得‘嘎嘎棒’。”如今,龙裕湘已经走上了致富之路,迎来了崭新的生活。

和龙裕湘一样,深刻感受到芷江鸭产业发展带来变化的还有很多人。“我们除了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外,还会为周边农户提供另外一种致富途径:公司通过统一提供鸭苗、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等,帮助有意愿的农户发展个体养殖。”张绍发告诉记者,为了帮助当地村民持续增收致富,他们不仅从外部“输血”,也带动村民自己“造血”。

6

据悉,从2017年开始,芷江民丰农牧实业有限公司通过实行“公司(联合社)+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全县14个乡镇49个村950余户3150人通过发展芷江鸭产业增收致富。

“为了让我们的地方美味走出芷江乡村、走向全省乃至全国,养鸭基地每年还会接待3000多位外地养殖户过来学习。”张绍发介绍,目前,邵阳、吉首、贵州等地都建起了芷江鸭养殖基地,直接带动芷江鸭产业发展。

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如今,芷江鸭“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让广大村民腰包更鼓、生活更好。“下一步,我们将借助百万芷江鸭全产业链项目建设,助力全县特色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变成现实。”对于未来的发展,张绍发底气十足。

(编辑 李闯)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内容、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0
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