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型植物工厂 初具第六产业雏形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巨大的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工商资本进入现代农业,为全人工光智能植物工厂的产业化发展,带来了新的驱动力。目前,中国智慧型植物工厂已初具第六产业雏形。
植物工厂种植的蔬菜检测不到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而营养成分却比传统种植蔬菜高出几倍。未来几年,小家电式的小型植物工厂,将适合社会需求与消费升级,人们在家中就可以种植蔬菜、瓜果。
在完全密闭的空间里,没有阳光、雨露和土壤,蔬菜能否健康成长?来自植物工厂的答案,是肯定的。
撩开中国智慧型植物工厂的神秘面纱近日,记者在国家食品安全创新中心及其运营平台——珠海(横琴)食品安全研究院了解到,该研究院全人工光智能植物工厂已于 2019 年 4 月 26日正式投入使用,实验室为10万级洁净室,总栽培面积 104 平方米。目前,这里种植的植物品种有4种,罗马生菜、绿萝莎、奶油生菜、红甜菜共约 1800 棵。按规划,近期研究院将开展植物工厂产业化应用方面的研发。
珠海(横琴)食品安全研究院相关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植物工厂是通过设施内高精度环境控制,实现农作物周年连续生产的高效农业系统。它的生产车间是10万级无尘无菌净化空间,在这里科学家们利用 LED 光谱技术及自动化设备,通过计算机对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及营养液等因素进行智能控制,从而克服作物对生产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依赖,实现正常生长。
据研究人员介绍,智慧型植物工厂是在可控环境下,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实现具有高产高效、节能环保、清洁健康、生态智能特征的周年稳定的植物清洁生产模式。与蔬菜、花卉、药用植物等利用温室或大田进行的园艺生产相比,植物工厂产业化生产的产品产量更高、品质更好,尤其是其周年、稳定、清洁供应和优质高产、高效的技术特征,更适合未来社会的市场需求与消费升级。
智慧型植物工厂是未来农业拓展的新方向植物工厂是生长环境全智能控制的植物高效生产系统,是现代设施农业、农业栽培技术、环境控制、材料科学、建筑工程和计算机等多学科集成创新、知识技术高度密集的农业生产方式,被认为是设施农业的最高级发展阶段。植物工厂不受自然环境制约,全天候高效的生产方式,不仅能大幅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解决日益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在都市农业,且在国防装备、远洋舰船、沙漠荒岛、航空航天等特殊环境领域应用,对于解决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广阔的应用空间。因此,植物工厂是未来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被世界各国列为高技术战略新兴产业。
国家食品安全创新中心秘书长朱敏表示,智慧植物工厂就是农业 4.0。它通过传感器采集数据、信息 , 利用物联网,以客户需求为主导,把种植和餐桌连接起来。
国内众多跨界投资人越来越看好蔬菜快消品市场的未来发展潜力。近两三年来,我国对大型玻璃温室、水培蔬菜设施、乃至人工光型叶菜植物工厂的投资建设需求旺盛,从南到北已有多个投产和在建的大型设施项目已被媒体报道。2015 年以来,已逐渐形成、具备产业雏形的几种不同商业模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毫无疑问,这些商业模式不仅代表人工光型植物工厂技术的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也为我国农业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
记者从全人工光植物工厂行业标准制定委员会了解到,该委员会拟定的植物工厂产品标准是:针对农残、重金属、硝酸盐、菌落、灰尘数等数值,目前要求达到“免洗标准”;生产应全程监控,要求“可溯”、“安全”;在认证方面,则要求标准统一,并实现产品电子数据上传,生产全过程跟踪、透明化。
智慧型植物工厂是国家食安重点项目记者在珠海采访了解到,2014 年 11 月 19 日,中美合作示范项目——国家食品安全(横琴)创新工程启动仪式在珠海举行。2015 年 3 月 14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15 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
文件,明确提出在珠海(横琴)等地开展区域性食品安全示范。国家食品安全(横琴)创新工程正式成为国家级战略工程项目。
据介绍,国家食品安全(横琴)创新工程由科技部、广东省、珠海市三方共建,着力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率先在横琴打造食品安全“绿洲”,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提供可复制的经验。今年 4 月投入使用的全人工光智能植物工厂,也是国家食品安全(横琴)创新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部原副部长、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张来武提出,要用第六产业的方式来发展中国智慧型植物工厂,通过创新网络、全程智能化、大数据经营 , 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使得企业能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市场相竞争。
据介绍,所谓第六产业,是指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即不仅是种植农作物的第一产业,从事农产品加工的第二产业,与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第三产业,能从头到尾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1+2+3”等于 6,“1×2×3”也等于 6,这就是“第六产业”的内涵。简而言之,第六产业是大农业大食品的概念,是从田间到餐桌的大贯通大整合,代表着农业产业化企业未来先进的发展方向。
记者了解到,中国第六产业基地已经落户珠海斗门生态农业园。目前,国家食品安全斗门创新工程的初步方案已经出炉。
珠海(横琴)食品安全研究院相关项目负责人认为,未来植物工厂必将走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技术趋势,其销售也需与电商提出的新零售相结合,形成为特定消费者提供高端优质蔬菜的新型商业模式。
延伸阅读日本植物工厂发展仍受困关键技术人工光型植物工厂代表着未来社会的市场需求与消费升级。然而,即使是在植物工厂产业化发展已经基本成型的日本,由于技术水平和经济核算的制约,植物工厂技术依然存在建设成本高、生产成本高、产量和品质未达到预期水平等问题,能够实现盈利或持平的企业大约占 60% ~ 70%,不少企业依然处于亏损状态。
实现高附加值植物生产、低成本化、自动化依然是植物工厂技术研发的主攻方向,也是产业化发展中未能突破的关键技术。富士通公司曾经生产低钾叶用莴苣 ( 生菜 ),以供应脏器移植人群的特殊需求,从而实现了高附加值植物的工厂化生产。木村屋商店的 GreenLand 植物工厂,由于解决了计划生产和稳定销售的问题,从运行开始就处于稳定经营和持续盈利状态。因此,基于生产和销售匹配的日本式植物工厂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具有一定的产业化发展前景。不少日本企业也非常看重植物工厂在中国产业化发展的市场前景,多年前就开始了产业布局。
日本松下利用和整合了中国松下几家子公司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技术优势,更快捷地开展了自建与自营植物工厂、蔬菜销售、承建植物工厂等业务。中国松下从 2014 年开始组建植物工厂研发团队,2017 年分别在大连和苏州自建和自营各一座占地面积 1000 平方米以上的植物工厂进行技术示范。(文 / 本刊记者 张伟勋)
我来说两句